工业4.0 ·

工业4.0,似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今年自动化行业的公司、同行们在一起沟通交谈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工业4.0”,好像谁不说,就是“土得掉渣”一般。4月份德国汉诺威展会之后,各自动化公司网站、杂志报刊电子传媒、学术论文、研讨会演讲、各视频网站(尤其Youtube),关于它的资讯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冒尖。

不管什么东东,要想流行,都要有人追捧,都少不了“盲从”,苹果手机掀起的浪潮是一个典型的表现,不过“盲从”这个词是个贬义词,不好听,应该称为粉丝。“工业4.0”也有很多粉丝,有的是真懂、有的是假懂、有的是不懂。我属于最后一个,但是不懂得学习啊,要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平时也读了不少相关文章,听过一些观点。后面这些内容是我认可并赞同的,但是不表示是正确的,是我当前的一种认知。

  众所周知,蒸汽机、电能、电子和IT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别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次工业革_命。现在谈论的工业4.0,是指以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互通互联、智能化设备和终端的第四次工业革_命。工业革_命这个词听起来挺玄乎的,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因此,听闻有客户在汉诺威展会上问,“买什么产品可以帮我们实现工业4.0?”“你们有什么技术转让帮我们搞工业4.0?”,这种问法就显得不明所以而且急于求成了,没弄清工业4.0是什么!它既不是产品,也不说技术,而是一种愿景一种目标一种追求,比如我们国家的目标是“实现中国梦”,什么是中国梦和什么时候实现,都不知道。

那么工业4.0怎么来的呢?最近听了德国同事的一些分享,才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其实在德国将工业4.0作为国家战略之前,类似的事情已在发生,不是在德国,而是在美国。美国的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软件技术和电子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它们早已在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及其它智能终端设备,美国版的“工业4.0”看起来更贴近大家的生活,更接地气一些。但是德国的强项是工业制造,它们很担心也不甘心居于美国人之后,同时他们也注意到来自中国的挑战,因此,德国那些数以千计的隐形冠军企业(隐形冠军,是德国赫尔曼·西蒙教授致力十多年的研究和调查后于1986年首先提出的。隐形冠军企业指的是,一些闷声发大财的行业冠军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场份额占世界第一或第二;公司年销售收入一般都不超过10亿美元;社会知名度往往都很低但是盈利能力非常强,存活历史悠久),在德国三大协会VDMA(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ZVEI(德国电气电子行业协会)BITKOM(德国信息技术、通讯和新媒体联合会)的引领下,携手高校和研究院所发起,形成了工业4.0这一目标,并在世界范围内输出,而且取得了一定成功,其最初目的是使德国造的设备或系统之间相互融合,同时也是企业抱团抵御美国和中国竞争的一种策略,它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被拔高为了国家战略。这就是它的由来。

因此,工业4.0到底是什么,是没有明确的标准或者定义的,每个公司为了销售自己的产品,包括咱们LOH集团旗下的EPLANRITTALKIESLING,无一例外地都要和4.0攀上关系,因此每篇文章、每个公司解读出来的信息都不一致(有的是智能生产,有的是智能工厂)。

  另一个公司的工业4.0诠释:

  

美国的工业4.0是以网络为核心,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深入研究;德国的工业4.0是以终端设备(比如机床、机器人等)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考虑互联互通并交换数据,侧重点不同。因此来自互联网、日常消费或金融领域的很多人士,不看好德国工业4.0的大有人在。但由于我们是传统的制造大国,制造业企业往往羡慕并崇敬德国企业,而且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跟不上步,由此深深赞同德国工业4.0,因此谁也无法预料将来孰是孰非!

    我们国家层面上,对于德国的工业4.0战略应该还是很接受的,因为我们有“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愿景,而德国正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自动化生产、精益生产和严苛的品质管控上,我们一直都在不停地向他们学习。不过据说日本对此不太感冒,因为日本的很多企业比如OMRONMITSUBISHIPANASONIC等等,对自己的企业充满着信心,有实力和底气坚持自己公司的发展方式。

不管现在存在多少争议,有一点是达成了一致的: 数据。大数据也好,云计算也罢,抑或是智能终端,发展它们都需要联网,都需要交换数据。要交换数据,就要数据化。比如工程项目中要用到一个断路器,采购部门需要订货信息;工程设计需要技术参数和尺寸;PDM/ERP系统需要ERP编码和价格;自动装配设备需要它三维信息;……,那么首先要将这些所需要的数据录入到软件中。我们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这里的信息化的一部分恐怕就是指“产品的数据化”,更直观一点来说,EPLANData Portal部件库,就是一种数据化,把硬件厂商制造出的元器件,把它转换为公司各个部门、各个流程环节所需要的数据存储起来,根据需要传递。

德国的很多企业在数据化上面已经完成了,比如机械、电气、流体、软件工程之间的数据交换;工程软件与PDM/PLM/ERP系统之间交换数据;软件与生产制造系统、制造设备之间交换数据都已基本实现,需要进一步做的是系统的智能化。而对于国内很多企业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步。以电气图设计为例,如果还停留于AutoCAD设计方式,图纸倒是出来了,但是要手工做BOM,做排布图和接线表,人工去生产加工,设备卖出去了图纸和数据就没有了,这个恐怕距离工业4.0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人说过,工业4.0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先把工业3.0整好,这恐怕是个大实话,也是对上述现状的一种最好总结。

仅通过购买软件和硬件系统来实现工业4.0恐怕会是一场梦。公司要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借助智能化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工业4.0。

原文转自曹大平博客 http://www.caodaping.com/logs/272223205.html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