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崛起 自动化控制成核心
工业4.0(Industry 4.0)是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转型趋势不可阻挡,而中游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又较高,来自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本优势的“前堵后追”,使得重建中国工业新优势至关重要。工业4.0由此具备较强烈的现实意义,有望成为资本市场未来持续关注的重点主题之一,其中工业自动化控制更是核心,近期涨幅不大的相关公司可以适当关注。
“工业4.0”重塑现代工业发展
据业内人士介绍,“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对此投入达2亿欧元。
据此前媒体报道,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也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业内专家指出,“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中国工业具备发展优势
作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工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工业4.0引起了业内众多专家的关注。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工业体系具备拓展工业4.0的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中高端人力资源优势。未来工厂并不是“无人工厂”,智能化生产将使人担当更有挑战性的角色,如创新、规划、监督和协调机器的运作。知识型员工需求的大幅上升,将成为工业智能化的可持续性支撑,而中国显然是此类中高端人力资源的“富矿”。据统计,2012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并且每年还有大约700万大学毕业生。安永的一项研究也显示,中国一名工程师每年的综合成本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其次,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如今在竞争中的优势已更多体现在拥有完整的供应链条上。比如,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个庞大完整的工业体系依托众多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而具备了高度灵活性。显然,中国工业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在未来网络化工业时代大放异彩的潜质,这为将来实现“工业4.0”进行了有效铺垫。
第三,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中国不仅是重要的产品生产国,还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这种双重角色将使国内市场与工业生产产生更为强劲的互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有助抵御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
最后,大规模生产的组织能力。政策强大的组织能力,也是我国工业不可忽视的一个独特优势。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都表明政策已经在谋划我国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分析人士指出,伴随我国经济转型的持续深入,工业4.0有望引发更多关注的目光,并有望给资本市场带来一个持续性的热点主题。实际上,从目前A股市场的运行情况看,大量中游制造业企业股价长期滞涨,估值优势也比较显著,持续低迷缘于股价催化因素的缺失,而工业4.0恰恰有望给相关个股带来新的上涨契机。